2020年福建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及范文
申论热点一:数字经济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站在城市的街头,无论是街 边的商贩,还是商场超市,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能明显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一些 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不可思议,一个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率先普及电子支付,不得不说 是一个奇迹;在现实中,电子商务平台更是惊人,据统计,2018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 31.63 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 9 万亿元,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 6 亿;外卖小哥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几乎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不得不说这些奇迹都源于党中央一直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的推进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申论热点二:乡村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要善于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具体化为行动。福建在全省组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生态保护、文明乡风塑造、乡村治理提升等十大行动,走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申论热点三: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福建省启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云端”展示和电商模式的全面推行,掀开了福建这个非遗大省的“云”保护大幕。
申论热点四:发展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福建正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为福建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申论热点五:发展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坚定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福建省是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致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
申论热点六:民法典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社会善治依靠法之必行。2020年6月1日,民法典全文正式公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集中反映了人民意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期待民法典时代的到来,通过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申论热点七:脱贫坚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率先率领当地人民开启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扶贫理念。近年来福建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以老区苏区为重点加大了各类政策的倾斜扶持力度。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艰难,剩下的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锤一钉干出来的,需要锤炼斗争精神,强化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精神。
“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2020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申论热点八:垃圾分类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 显,46 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 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 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 2020 年底 46 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025 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申论热点九:绿色发展
作为“中国最绿省份”,福建有着绝佳的生态底色。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福建将生态建设的蓝图一绘到底。从集体林权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发展正在成为福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道路上,福建蹄疾步稳,不仅保持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申论热点十: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建结合各地实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打造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申论热点十二:直播带货
2019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带货模式。足不出户在直播平台上边看直播边下单,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新选择。100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央视公益直播为湖北带货超亿元,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直播6场带货1亿元……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直播带货频上热搜,“买它买它买它”俨然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
申论热点十三:志愿者
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们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人员构成更加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从医院到社区,从一线到后方,许许多多普通人投入志愿服务,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范文一
完善人才政策 建设人才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建设人才强国。
诚然,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各地频繁出台落户新政,向社会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送”钱、“送”户籍 、“送”房子,“送”补贴,全国各地“抢人”各显神通。但是,我国各个城市间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需求结构不同,当前各地人才工作同质化倾向明显,盲目运用物质因素吸引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带来财政负担,同时存在厚此薄彼的通病,制定的人才政策重外轻里,“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因此,各地加强人才生态建设,要尊重发展规律,根据自身需求来引进人才,并注重挖掘本土人才。
加强人才生态建设需要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人才。近几年,很多地方为了招才引资各显神通、各出新招,武汉、杭州、成都、西安等几十个地方的落户门槛一降再降,有的城市甚至给出了近乎“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并出台了买房打折、租房补贴、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政策。不可否认通过招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在招才引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各地同质化倾向明显,给人才的往往就是钱、房和户口。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对于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找准定位,错位引才,拿出自己的“撒手锏”,更好更有效地吸引人才,要对地方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有精准而深刻的了解,明确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出台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激励措施,避免采取趋同的人才路线,人才招引的效果才会大大提升。
加强人才生态建设需要挖掘本土人才,加强人才建设,留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当前,各地在加强人才引进之时,也要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各地在人才建设中,往往把核心放在了引进人才上,对于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区别对待,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来路不同,待遇差距非常大,都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伤了本地人才的心。导致“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本地人才大量流失。我们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好的创业环境、更广的发展平台,发挥“乡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积极,鼓励有能力、有业绩、对家乡有感情的本乡本土人才回归家乡,留在家乡,发挥自身作用,建设家乡。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要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人才、留住本土人才,需要完善用才环境,完善服务政策,建设人才强国。
范文二
为打赢脱贫攻坚建好“人才库”
进入2020年,在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的基础上,我们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向“贫困的最后堡垒”发起了总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面对深度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的“硬骨头”,面对“人才匮乏”的突出短板,着力强化乡村专业人才培养,为广袤的乡村和“决胜脱贫攻坚”培育“精兵强将”,变“输血”为“造血”,变“短期脱贫”为“长盛不衰”,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镇,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人才匮乏”一直是“老大难”。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单位等深入一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匮乏的瓶颈。但一旦这种扶持性帮助撤离,缺乏生存技能的贫困户就有返贫的极大风险。因此,建好“人才库”,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建好“人才库”,要打造“主力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帮”与“扶”是外因,而内因正是要激发广大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变“技能户”,既符合“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举。要用好教育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子女上不起学、就不了业,为“人才库”打好基础;要用好培训政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结合贫困户兴趣特长,一人一策精准提升技能水平,让贫困户变技能人才;要用好激励政策,随着国家对乡村人才技能评定的鼓励,让一大批乡土人才享受改革红利,成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建好“人才库”,要用好互联网。借助互联网,依托“云课堂”,疫情期间,云端指导,让科技培训不掉线。这种“人不下去”的“技术下乡”,在疫情防控与统筹春耕备耕、脱贫攻坚中发挥出了非常好的作用。可以说,网络的这头,是一大批专家教授的专业优势,网络的那头,是田间地头的农忙场景。运用好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对接,让农科院校的思想库、智囊团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脱贫答卷融进果实里,真正发挥出人才、技术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作用。
自古论治道,常患无人才。决战脱贫攻坚,打的是“人才战”,既要靠奉献、靠情怀,更要靠政策、靠扶持,让更多的人愿意扎根乡土,在聚人气中打造一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从而甩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范文三
践行绿色发展 助力美丽中国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来表达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眼中的美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眼中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美景。可是现在我们有雾霾笼罩,资源困境等问题,不仅延缓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使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因此,践行绿色发展,方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树立生态环保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思就是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还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拓展产业链,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只有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的观念,才能使个人改掉乱扔垃圾的习惯,才能让企业发展中认真做好节能减排,才能让追求“绿色”成为全社会的时尚。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必不可少。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丹麦政府利用发电废水供热、大力发展风能,增加新能源技术研究投入,鼓励工业和生活节能等。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生物质能利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发展循环经济之举,让丹麦于2014-2020年间创造能效投资2600亿欧元,节省能源成本5000亿欧元。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加强大气保护,推进水污染防治,还可以在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使用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完善制度监督引导。著名管理学原理木桶法则是指:木桶的盛水量取决木桶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此原理告诉我们要下狠功夫抓薄弱环节,才能提升整体实力。此原理同样适用于走绿色发展道路之中。正是由于环保法规的缺失,就使得一些地方、一些企业钻法律漏洞,行肥自我发展、损环境破坏不义之事;亦或由于非法成本较小、缺乏执法效果而致使损害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需要环境保护完善制度细则,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美景我们谁都不愿破坏,而且谁也不能破坏。在发展中,也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早日实现“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美好目标!